把握旅游工作正確方向,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雒樹剛部長在2019中國旅游科學年會上發表講話
來源: 中國旅游研究院2019年4月21-22日,“2019中國旅游科學年會暨第二屆全國旅游管理博士后學術論壇”在北京召開,雒樹剛部長出席會議并講話。

在2019中國旅游科學年會上的講話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 雒樹剛
(2019年4月21日)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旅游科學年會的舉辦,為學者們交流研究成果、推進理論創新搭建了平臺。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工作、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把握旅游理論研究的正確方向
開展旅游理論研究,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關于旅游工作、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并將其落實到具體研究工作中。
(一)關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
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詞。
一是綜合產業、新興產業;二是文明旅游;三是廁所革命;四是全域旅游;五是紅色旅游。
(二)關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
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文化和旅游的內在聯系。總書記強調,旅游業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旅游經濟發展要與文化事業發展、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要促進旅游、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發揮歷史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優勢。
二是文化對旅游的促進作用。總書記指出,人文資源是發展旅游的基礎。旅游講特色、創精品,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十分注意對文化內涵的發掘。總書記強調,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要以優秀人文資源為主干,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游經濟發展,精心打造出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要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旅游產品和遺產保護。
三是旅游對文化的促進作用。總書記指出,發展旅游經濟,能夠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旅游業發展直接帶動交通運輸、賓館餐飲、商品貿易和文化娛樂的市場繁榮。總書記要求,要充分發揮旅游在傳播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方針,把旅游行業建成精神文明的窗口,使旅游成為宣傳燦爛文明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窗口,成為傳播科學知識和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
四是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共同目標。總書記指出,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總書記強調,文化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門類,既是高附加值的朝陽產業,又是低消耗的綠色產業。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總書記還指出,文化是各國人民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旅游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要加強文化、旅游等人文合作,夯實民意基礎、筑牢社會根基。
二、全面了解旅游工作發展態勢,找準旅游理論研究的切入點
黨的十九大以來特別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實施以來,中央作出關于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的決策部署,旅游業發展邁上新征程。文化和旅游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提供優質旅游產品為中心環節,牢牢守住政治底線和安全底線,推動旅游業改革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借此機會做下介紹。
一是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努力發揮旅游工作獨特優勢服務大局。積極推動旅游發展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自貿試驗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戰略,會同有關部門出臺《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行動方案》以及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關文件,編制深度貧困地區旅游規劃和旅游扶貧規劃,支持“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旅游項目建設。許多貧困地區充分利用特色資源發展旅游,實現了脫貧摘帽。
二是持續推進旅游公共服務建設,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旅游廁所革命實現量的突破和質的提升,2018年以來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近2.4萬座。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旅游公共服務信息供給更加高效,交通標識指引體系建設有序推進,城市旅游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規范。許多省市發展智慧旅游,為廣大游客提供了便利。
三是努力增加旅游產品供給,提升品質。推進全域旅游向縱深發展,確定了全國500多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覆蓋各省份。積極推動國有重點景區門票降價。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目前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達300個,全國旅游人次中有25%以上參與紅色旅游。新推出9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積極推廣冬季冰雪旅游、度假休閑旅游,努力培育郵輪旅游、自駕車房車旅游、中醫藥旅游、研學旅游、夜間旅游等新業態新產品。從環境、標準兩方面入手發展旅游民宿。經過多方努力,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四是加強旅游市場培育監管,營造良好環境。有序推進旅行社改革、導游執業改革。制定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等政策文件,編制或修訂旅游飯店等行業標準。加強旅游景區動態管理,50多家受到取消等級和警告等處理,11家摘牌。穩步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持續完善綜合監管機制。不斷加強信用體系建設。聚焦“不合理低價游”“非法一日游”“黑導游”等頑疾,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強安全監管,緊盯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去年共發布安全提示提醒30余次,及時有效處置境內外旅游安全事故。推進文明旅游,推進百城聯動活動。
五是深化對外和對港澳臺交流合作,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總書記多次出席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動,見證合作文件簽署,旅游服務外交大局作用不斷彰顯。政府交流機制不斷深化,目前,我國同160多個國家簽定了政府間文化和旅游協議或協定,已面向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國公民團隊出境旅游業務。中加旅游年、中歐旅游年等活動成功舉辦。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旅游交流更加密切。“美麗中國”等旅游推廣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另外,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成效初顯。中央、省級層面已完成機構組建任務,市縣一級的文化和旅游部門也在陸續組建。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思路,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在資源、項目、平臺、活動的有機融合上積極探索。統籌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在旅游公共服務設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內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發展旅游演藝,出臺了專門的政策文件。促進文創產品開發。統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和紅色旅游、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全域旅游,推出一批精品旅游項目和線路。游客到文化機構參觀的熱情不斷高漲。
以上是旅游工作的進展。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旅游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比如,旅游資源的梳理開發還需進一步加強。旅游服務便利度仍需進一步改進。旅游景區、企業、導游管理水平尚待提升。融合發展的理念有待深化、規律有待進一步探索。旅游產業結構有待于優化,景區收入過度依靠門票,旅游產業鏈不夠長,旅游衍生品開發不夠。旅游時間不平衡,過度依賴假日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不平衡,入境旅游有待提振,等等。這些問題,有待采取措施解決。

三、立足新時代,推動旅游研究開創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包括旅游理論研究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高度重視,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確了新形勢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擔當,提出了新時代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根本要求,為開展旅游理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要深化基礎理論研究,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旅游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希望廣大旅游理論工作者耐得住寂寞,下大力氣加強旅游基礎理論研究,努力形成旅游理論的中國學派,提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價值、中國智慧的理念、主張、方案。
二是要加強應用性研究,有效服務科學決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希望廣大旅游研究者走出書齋、走出象牙塔、走出小圈子,立足旅游業的生動實踐,聚焦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研究。期待專家學者發揮優勢,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有力支撐,特別是希望推出更多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研究成果。
三是要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升中國旅游研究的影響力。理論建設既需立足本國實際,又需開門搞研究。希望廣大旅游理論工作者不斷拓展視野,努力跟進乃至引領旅游研究國際潮流。要創新話語體系,在總結提煉我國旅游業的成功模式和經驗基礎上,努力講好中國旅游發展故事。
以上是我的幾點希望。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將通過項目資助、平臺搭建等方式對大家的研究給予支持,也希望廣大旅游理論工作者與我們進行密切的溝通和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