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這些都是臨安的驕傲!
來源: 臨安發布2018年6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國家圖書館聯合推出的特別節目 《非遺公開課》首次開播,節目中展現了眾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登臺互動,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非遺的魅力,不同國家的青年代表更是在現場被神秘的東方之美深深震撼到。
其實,臨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非常多,只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對此了解甚少。
截至目前,臨安區已有2項非遺入選國家級名錄:17項非遺入選省級名錄,34項非遺入選杭州市級名錄,93項非遺入選臨安區級名錄。來看看都有哪些吧!
國家級非遺名錄
01錢王傳說
錢王傳說是以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吳越國王錢镠生平故事衍化而成的民間傳說。
吳越國王錢镠(公元852-932年),杭州臨安人,是我國唐末五代動亂時期雄踞一方的藩鎮統領,是一位文功武治足可垂范的歷史人物。
錢王傳說的內容十分豐富,有錢王生平、家世的傳說,有錢王見義勇為、智勇過人的傳說,有錢王艱苦創業、建功立業的傳說,有錢王除暴安良、關心百姓疾苦的傳說,有地方風物及地名傳說等。
錢王傳說,真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意志、愿望和愛憎。
02雞血石雕
昌化雞血石是中國特有的寶玉石品種,素有“國寶”之稱,產于“浙西大峽谷”的玉巖山,因礦區歸屬原昌化縣,故名昌化雞血石。昌化雞血石雕技藝獨特,中華石雕一絕。
石雕藝人們經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昌化雞血石較為獨特的巧雕風格。巧用材質的不同色、紋、形,巧施技法使雕刻作品更加生動逼真,將自然美與工藝美有機地結合起來。
2005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公布了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昌化雞血石雕名列其中,榜上有名;2008年,雞血石雕又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雞血石雕的傳承、弘揚、保護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省級非遺名錄
01玲瓏山傳說
玲瓏山的傳說,以玲瓏勝境古跡為基礎,集佛道儒為一體,匯山水林泉之靈氣,貫歷代文人墨客的交脈,聚摩崖石刻之精品,成為天目之美景,浙西之玲瓏冊,臨安之寶山。
玲瓏山的傳說代代相傳,世世敘述,從口頭的、詩文的、戲曲的、故事等不同形式演繹著玲瓏山的變遷,名人墨客、心人仙蹤的生動故事,訴說著經久不衰的人間滄桑。
02上田十八般武藝
上田十八般武藝,是一種由十八般古兵器及各種流派的武術表演演變而成,集競技、表演、觀賞、健身于一體。經過三百多年傳承與發展,上田十八般武藝表演形式不局限于十八般兵器和武術的表演,還與舞獅、人龍表演相結合。
1980年,在上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重視下,挖掘整理,重新組建上田十八般武藝及紅毛獅國術團,表演隊員100多人,在全國武術比賽中,屢獲金、銀獎。上田十八般武藝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遺名錄。
03昌化民歌
昌化民歌歷史悠久,歷經1100余年,昌化民歌屬浙江歌謠,其源于古老的“吳歈越吟”,具有鮮明的吳越文化特征和文化底蘊。
昌化民歌以花鼓調、蓮花調、民歌調居多,歌詞涉及人民勞動生產、家庭生活、婚姻愛情、民間風俗和宗教信仰。歌詞貼近生活語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曲調短小精煉,歌詞朗朗上口,易唱易學,歌者舞者,吹拉彈唱遍及鄉村山塢,普及程度相當高。
04昌化竹編
昌化竹編歷史悠久,歷經2500多年,憑著歷代竹編藝人的口授手傳流傳至今,是我國傳統手工技藝中典型代表。2009年被省文化廳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竹編制品是當地民間常用的生活用品,并且竹編工藝精美細巧,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昌化竹編藝術的傳統代表作品有果子籃、毛澤東像、四偉人像、佛像等。現代竹制品工藝以家居用品為主。昌化竹編實用性與觀賞性相結合,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05神獸花燈
據湍口鎮周氏家譜記載:北宋真宗皇帝為表彰周氏家族的祖先北宋大文學家周敦頤(著名散文《愛蓮說》作者),特賜12只花燈——神獸花燈由此而來。
周家歷代相傳,經久不衰,每隔五至十年出燈巡游鄉里,神獸花燈上燈、落燈都要有祭祀儀式,上燈時祭天地、請眾神、拜老狼,下燈在正月十八深夜舉行儀式后焚毀以送驅魔鬼,祀求平安,祈禱豐收吉祥。
06馬嘯滾燈
據《臨安縣志》記載,馬嘯滾燈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當地老百姓為迎接明孝惠皇太后回鄉所創作,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馬嘯滾燈每遇龍年(每十二年)出燈表演一次,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1983年,經馬嘯路口村民間藝人收集整理挖掘后,馬嘯滾燈重新恢復。
馬嘯滾燈獨特的道具,有著與余杭、海鹽等地區滾燈完全不同的表演風格,表演形式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是我國江南乃至全國少有的被譽為江南民間舞蹈的一朵奇葩。
07橫街草龍
橫街草龍距今以有千余年歷史,經歷稻草龍——絹龍——竹編龍的發展歷程。其表演形式為民間舞蹈。舞蹈內容分16節,原來為18節,因青龍升天和部份老藝人已古失傳,現正在逐步恢復中。
1960年草龍代表董德錦參加全國文教系統先進代表大會,受到周總理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1999年草龍被中央電視臺七套拍成專題片。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8紅毛獅子
湍口鎮迎豐村鳳凰山腳自然村座落于湍口鎮城鎮范圍內,紅毛獅子(變型獅)起源于清咸豐年間。
每年臘月底至正月十八這段時間,為紅毛獅子演出的大概時間。鳳凰山紅毛獅子,無論是制作獅具還是舞獅技巧,都具有上一代舞獅人獨特的創意,無論是南獅北獅,此獅是天下獨一無二的變型獅,演繹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禱著村民平安幸福。
09五鳳朝陽
太陽鎮太陽村的民間老藝人汪正太(1919-2007)在2005年時介紹:“五鳳朝陽的傳說,代代有傳,且《汪氏宗譜》亦有記載。”《五鳳朝陽》舞蹈道具新穎、奇特,是節慶期間表演的具有強烈的民間燈舞動情感人的民間舞蹈。
燈舞《五鳳朝陽》除了參加本地的節日活動以外,還多次被邀請參加大型民間藝術演出,2010年,《五鳳朝陽》還被德國方邀請參加第27屆歐洲民間藝術節。2012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0千洪桃花紙與宣紙制作技藝
浙江臨安千洪制作宣紙的歷史可追溯到天平天國以前,可謂歷史悠久。制作工藝流程復雜,每道工序要求極高。
千洪宣紙生產原料以青檀皮、桑樹皮等韌皮類為主要原料,原料經過浸泡、蒸煮、漂白后篩除雜質,鋤皮、打漿,借以攪拌分離纖維,再加水稀釋,放入一定比例黏劑成漿料后,進行制作。2009年千洪宣紙桃花紙制作技藝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竹鹽制作技藝
竹鹽制作技藝于民國初期傳入臨安。國內只有杭州臨安三和園竹鹽食品有限公司掌握該項技藝。竹鹽制作技藝具有費時費工、選料講究等特點,還與傳統醫學中陰陽五行相合,具有較高的價值。2016年,竹鹽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青柯鳥籠制作技藝
臨安青柯鳥籠制作技藝源自蘇州鳥籠世家,國家級民間工藝大師“虎字”牌南籠創始人顏虎金的嫡傳,是國內南籠的代表。青柯村的鳥籠特別之處首先是選材地道。選用的都是高山竹,長在海拔400米上,生長期5年以上,竹竿直徑12寸以上,竹節均勻,竹皮清爽。
其次是雕刻工藝。做鳥籠最耗時間的就是這一步。工匠們在小料表面用刻刀雕刻花紋和圖案。檔料上可以雕刻羅漢圖、回紋、花腳、雙龍戲珠、花鳥蟲魚等。
13天目山中藥文化
天目山中藥文化是祖國中藥文化的一朵奇葩,以藥源豐富、制作精湛、懸壺濟世“而名揚中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錄了天目山的100多種藥材。
尤其是天目石斛這一名貴藥材,在清光緒《於潛縣志》和《天目山志》均有記載。國家質檢總局將鐵皮石斛界唯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桂冠授予了產于浙江臨安的“天目山鐵皮石斛”。
14天目云霧茶制作技藝
天目云霧茶又稱天目青頂,分布在太湖源鎮東坑村。天目云霧茶制作工藝精細,原料上乘,其挺直成條,葉質肥厚,芽毫顯露,色澤深綠,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凈,芽葉朵朵可辨,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
天目云霧茶,早在唐代就稱為上品,明代時列為貢品,歷史悠久。現在,天目云霧茶在近二十年中又獲得各類殊榮二十多項,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2009年天目云霧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
15彭祖養生文化
據史料記載:距今四千余年前,我國商殷時代,彭祖千里迢迢來到天目山下隱居養生。傳說他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享年八百歲。
彭祖的養生之道經過后人不斷的發展、積淀,形成了一套彭祖養生文化。彭祖養生文化有四大術、五大綱,提出保持健康的因素有四點: A、合理膳食、平衡營養;B、調理;C、導氣(重在呼吸、調理四氣)等理論。
彭祖養生文化開創了我國人類生命學的先河,奠定了我國人類生命學的基礎,是研究人類健康長壽、繁衍生育、人居環境的重要歷史文獻。
16太陽東平王廟會
陽廟會,始于南宋時期,是臨安太陽鎮的一個民間民俗祭祀活動,保留著太陽鎮紀念唐朝大將張巡這一歷史人物而建廟的民間信仰為特色的傳統民間文化。
每年農歷十月廿四日這天,來自四面八方數萬百姓聚集于太陽參加廟會活動。祭祀當天,舉行東平王、東平娘娘神像的巡游活動。巡游活動持續兩天為“抬菩薩”活動,第三天在廟地活動一天。如今,太陽廟會隨著時代變遷,舉行時日改為七日。
17饅頭節
每年農歷6月,洪嶺各村都過“饅頭節”, 并舉行隆重儀式,祭拜祖宗和天地山神,輔之以文藝活動和商貿交易,“饅頭節”成了傳統民俗與喜慶色彩相映生輝的節慶活動。
“饅頭節”一到,當地村子里炊煙裊裊,家家戶戶都做饅頭,蒸饅頭,邀請親朋好友吃饅頭,走門串戶,迎親送友,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當地人稱為“過小年”。2012年過半年(民俗)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