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a24s"><code id="4a24s"></code></nav>
  • <dd id="4a24s"></dd>
  • <menu id="4a24s"></menu>
    <menu id="4a24s"><nav id="4a24s"></nav></menu>
    <optgroup id="4a24s"></optgroup><menu id="4a24s"><strong id="4a24s"></strong></menu>
    <menu id="4a24s"><menu id="4a24s"></menu></menu>
    <xmp id="4a24s"><nav id="4a24s"></nav>
  • 杭州市休閑發展促進會

    老杭州的記憶:浣紗路原來是條河

    來源: 錢江晚報

    說起浣紗河,大家可能會覺得陌生。因為現在的杭州地圖內,并沒有一條名為“浣紗河”的河流,只知曉“浣紗路”。但在老一輩杭州人的記憶里,它卻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河流。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浣紗河。

    最近,下城區命名了一條新的道路,名字叫憶浣弄。東起延安路599號,西至直戒壇寺巷,長142米,寬5米。看這概況,就能猜到這是一條淺淺的小弄堂。

    為什么叫憶浣弄呢?因為這里原先是浣紗河流入運河的終點,為了紀念這段往事,所以把這小弄堂命名為憶浣弄。

    說起浣紗河,如今的人大概只知道那條浣紗路了,浣紗河已經消失多年,估摸只有一些老杭州們還能依稀回憶起當年浣紗河邊楊柳低垂,小橋流水人家的盛景。



    浣紗河,原來是一條“黃金河”

    浣紗河曾經是杭州歷史上的一條非常重要河流,古稱清湖河,它的歷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鐘毓龍《說杭州》有載:“考隋筑城以前,已有清湖鎮,則此河之開蓋甚古矣。”

    西湖水經浣紗河流入杭州城內,從西湖涌金閘流出,經開元路折北,沿今龍翔路、東坡路向西北方向流,至武林路小車橋處折北,沿武林路東側一直北流至武林門入運河,流經古時杭州城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繁榮的地段。千百年來,譜寫了歷史更替的不朽篇章,恢宏的景靈宮、太乙寺宮;杭州府、錢塘縣等府衙;太學、南宋貢院等均設在浣紗河邊。

    浣紗河上游有涌金池水、運司河、涌金水門河、小西河;下游經西大街(今武林路、體育場路)至武林門流出城區。浣紗河的運司河(今勞動路段),涌金池水(今涌金路段)、三橋址河(今定安路、惠民路段);下游的東浣紗河(北段折東至眾安橋段)。它們分別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前后,先后填塞筑路。

    河為啥變了路?改建防空隧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只有少數工廠有廢水處理系統,民用污水就直接排入河道,浣紗河成了主要排污河道之一。由此,河里的水越來越臭,毛主席指示“深挖洞,廣積糧”。

    當時的城市管理者想,這條河反正已經成了臭水溝,填填掉,底層做排污溝,中間做成防空洞,上面又可以鋪馬路,開汽車,不就“一舉多得”了嗎?于是,70年初,杭州市里掀起了一場“填沒浣紗河,改建防空隧道”的群眾運動。

    從涌金門開始,一直延伸到武林門。先將涌金門閘門的水源“閘斷”,這樣,通往西湖的河口就堵塞了,然后,用抽水機將剩余在河道中的水抽干。但是,河道底床仍然有淤泥,且積沉很深,難于施工。于是全市機關、學校、企業等的干部、員工、師生輪流到浣紗河來挑泥。

    80年代以前,上級下個命令,各行各業的人都到浣紗河工地參加義務勞動。他們用鋤頭、扁擔、畚箕之類工具,除了市政工程處主力軍和義務勞動者之外,還有臨時工,工資八角錢一天,俗稱“八角頭”。那時只有一輛挖掘機,河道中的淤泥很難清理掉,需要手工整治河道,將挖出來的淤泥,運到古蕩、文二路,填平了那里濕地的溝塘。

    浣紗河填沒后,分成上、下二層,下面那層仍然是污水排泄系統,供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中間那層就是防空洞,最上面的地表則是公路,也就是今天的浣紗路。至于說浣紗河防空隧道,開始時就閑置著,后來也沒有派過戰備用場。

    浣紗河就此湮沒,而如今的浣紗路已是城市的主干道,車流眾多如過江之鯽。

    仲间あずみ